为确保青穹奖的评审工作具备专业深度、公正原则与公众信任,青穹奖执行委员会设立科学完备的评委制度。该制度明确学术评审委员会的组成架构、职责范围、评审规则与监督机制,重点保障“评委来源多元、流程匿名非公开、意见交叉独立、结果集体决议”等关键环节的规范运行。

 

一、学术评审委员会设立目的

青穹奖学术评审委员会是奖项评选工作的组织核心,负责对所有有效申报项目进行独立审阅、集体评议与结果表决。学术评审委员会以专业视角、公正判断和公共责任为基准,确保每一个获奖项目代表当年度科技与社会创新的先锋水准。

 

二、学术评审委员会人员构成

青穹奖学术评审委员会由以下三类评审专家组成,确保专业交叉、立场中立、背景多元:

学术研究专家:来自高等院校、研究院所,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与前沿成果;

产业技术专家:来自科技企业、创业平台、工程一线,擅长项目管理与成果落地评估;

社会与人文代表:包括公益机构、教育平台、社会组织、政策研究者,关注技术的伦理影响与社会可及性。

评委构成遵循“结构平衡、领域覆盖、交叉补位”原则,不设固定名单,由执行委员会每年根据奖项类别动态匹配专家,并保证每组至少涵盖两个不同学科或领域的评委,防止单一视角影响判断。

 

三、评委选任原则与管理机制

评委由青穹奖执行委员会按照以下原则公开遴选并审核备案:

专业权威性:在所属领域具备代表性成果、学术/行业声誉或评审经验;

结构多样性:涵盖不同专业背景、地域、性别与年龄,促进观点多元与价值平衡;

独立性与透明性:无与申报人存在近三年直接合作或利益关联;

轮换制与任期管理:评委实行年度聘期,每年轮换部分委员,终审评委不连续连任超过两届。

评委名单原则上不对外公布,仅于评审工作结束后视情况公开终审委员会专家概况,以维护独立判断空间。

 

四、评审执行机制说明

为保障评审工作的严谨性与公正性,青穹奖全面实行以下评审制度:

1. 匿名评审机制

1初评与复审阶段,实行“双盲制度”:申报人信息不提供给评委,评委身份也对申报人保密;

2所有评分意见均匿名提交,防止身份干扰评审判断;

3如申报材料中存在隐含身份信息,秘书处负责遮蔽处理。

2. 非公开评议流程

1所有评审过程、材料、打分记录、专家意见均属内部资料,未经授权不得对外披露;

2评委签署保密承诺书,并承诺不以任何形式私下联系申报人;

3公示与发布阶段前,所有结果为内部草拟,媒体不得提前发布。

3. 交叉与多组评审机制

1每一类奖项至少由两个以上评委组并行评阅,确保观点交叉与判断平衡;

2同一项目可能被不同专业组交叉评分,防止评委视角单一化;

3终审阶段采用集体评议与多轮表决机制,最终结果由全体终审评委集体签署确认。

 

五、评委职责范围

青穹奖评委承担以下职责:

1. 审阅并独立评分申报材料,提出评审建议;

2. 撰写项目评语,参与集体讨论与复议阶段;

3. 出席答辩,就项目合理性、路径设计、可行性提出专业判断;

4. 对所有评审活动承担保密、独立与合规责任。

 

六、回避与违规处理机制

为防止利益冲突与不当影响,青穹奖严格执行评委回避制度凡与申报人存在以下任一情况者,须主动回避该项目评审:

1. 三年内存在师生、合作者、同一单位关系;

2. 三年内共同发表论文、承担项目、挂名共研单位;

3. 存在直接经济或家庭社会关系;

4. 涉及所属机构申报或推荐的项目。

执行委员会设评审监察组,如发现评委未主动回避或参与违规沟通,将立即终止其评审资格并记入诚信档案。严重者取消评委资格并公告。

 

七、评审监督与流程保障

青穹奖设立独立流程监督机制与社会观察员机制,确保每一阶段都有流程记录、节点校验与质量核查:

1. 每阶段评审活动均设有流程负责人记录关键时间、发文、评分、讨论意见等信息;

2. 重要阶段(终审、答辩)将设立现场或远程社会观察员,保障评议过程符合规范;

3. 所有评分记录、评委签名、评议表意见将形成纸质及电子双重归档,保留不少于三年。